前不久,閑暇與一位老干部聊起“人才培養使用”時,他說的“莫讓魯班劈柴火”一句話,引起了筆者的深思。 眾所周知,魯班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。他發明了曲尺、墨斗、鉆子、鑿子、鏟子、石磨、鎖、機動木馬車、木鳥、云梯、鉤強等,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。兩千多年來,他一直被建筑工匠尊為祖師。 不可否認,魯班的確有著深厚的造詣。這其中有他自身主觀努力的結果,也有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。細想,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。如果讓魯班一開始就天天在那里劈柴火,而不給他任何機會去研究其它東西。那么,即便是他周而復始地劈,不辭辛勞地劈,夜以繼日地劈,盡管下再多再大的功夫,他也只能劈一輩子柴火,不可能取得什么樣的卓越成就,更談不上為人類作出多大的貢獻。 古人云: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橘生淮北則為枳!蓖瑯拥奈锓N,到了不同的環境中結局竟然判若云泥。用才亦如此,如果不注意選擇合適的土壤,就會造成“人之不濟,樹之不材”的被動局面。當一個人能夠遇到那片屬于他的“淮南之土”時,他就有成才的可能;而當他得不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平臺時,就可能會像苦澀的“枳”一樣,成為無用之物。這個道理告訴我們,在人才使用上要人盡其才、才盡其用,防止人才被埋沒、耽擱或英雄無用武之地。 時下,也有諸多的“魯班”。他們不僅思維敏捷、視野開闊、上進心強,而且綜合素質高、工作能力強、創新意識新。這些“魯班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,在各自的崗位上奮發進取,為部隊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然而,由于少數領導受陳舊用人觀念的影響,使得一些“魯班”沒有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培養,造成人才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。有的單位對人才高調引進、低調使用、用非所學,熱愛一種專業被硬性安排在另一種專業,所學一種專業的被改行成另一種專業,精通一種專業的被交叉到業務不懂的專業;也有不少單位在選人用人時論資排輩、求全責備,總認為年輕人“嘴上沒毛…… |